綠川町簡介
=================================================================
綠川,是一條真正發源於台中市的河川,發源地在台中市北區的錦村里附近,流經市中心一帶,在南區注入旱溪,全溪長度只有十多公里。在清代時,目前的台中市區草萊未開,全是沼澤遍地的景象,其間有數條溪流橫亙,而少數的農戶居住在其中。
到了一八九五年之後,日本人來到了台灣,在明治卅八年(一九○五年)時,修築了豐原到彰化間鐵路,並選擇在台中市的綠川附近設置台中火車站,因而日本政府開始填土涸沼,將綠川河道逐漸確定,但由於河道彎曲及河川中有不少輾米用的水車,影響河川的排水,使得綠川多次氾濫成災,尤其是在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年)九月的一場暴雨後,湍急的溪水沖毀了道路及房屋,連橋樑也被沖走,而附近的台灣新聞社也因報社浸水,無法發行報紙。
日本政府鑒於綠川氾濫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確保台中市區的發展,因此在沿岸興建護岸工事。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年)時,台中廳告示第一七八號公布「市區改正設計大要」,以其日本本土的「京都」為參考依據,將台中市目前的市中心區規劃完成,以棋盤式街道模式,並將市區內的綠川、柳川河道截彎取直,成為如今的模樣,而日本政府也正式將這條河川定名為「綠川」。
自此,台中市的現代化市區發展即展開,日本政府興建多條大馬路橫跨綠川二岸,如大正橋通(民權路)、櫻橋通(成功路)、新盛橋通(中正路)等,都是台中市主要幹道,而沿綠川河岸也有綠川町通(綠川西街)。在四通八達的交通動線上,綠川成為市區內的主要河川,日本政府也以「綠川」為名,在當地設置「綠川町」的行政區。
在政府有意將台中市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都市下,綠川二旁開始興建日式商店及住家,政府並以發放補償的方式,拆除市區內不少舊有建築,然後在綠川的二岸開闢人行步道,種植柳樹以美化市容,而原本存在於綠川上的輾米水車,也在阻礙水流、造成溪流氾濫之疑慮下,被政府下令全面拆除。經過了這一翻的整頓,台中市區完全改觀,不但有整齊的街道市容,更有一條橫亙市街間的清澈河川,二旁的垂柳迎風飄逸,來往行人在這麼一個新開發的都市中,沿著河岸悠閒地踱步著。
由於河川整治的完成及都市經濟的發展,從日本內地來到台灣的日本人,最喜歡住在垂柳遍地的綠川二旁,以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年)的人口統計來說,綠川旁的「綠川町」中住有內地人(日本人)一一八戶四五三人,而本島人(台灣人)一三一戶六一五人,比率約在四比六左右,與日本人人數僅佔台中市總人口的二成四情況下,日本移民的確是喜歡住在景色優美的綠川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