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介紹/多穆壺 藏傳佛教法器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1.04.03 03:00 am
「大清盛世」展中的這只多穆壺,正是乾隆年間的宮廷用器物。
金傳媒提供
參觀過「大清盛世:瀋陽故宮文物展」的觀眾,一定會對一個有著僧帽般壺蓋、竹節式長筒壺身的壺具好奇,它外形特殊,還有個奇特的名字:多穆壺。
可別小看「多穆壺」,二○○八年六月,北京中貿聖佳春拍會上,一對從英國回流的「清乾隆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多穆壺」掀起競拍熱潮,最終以近四億五千萬元台幣賣出,創下中國琺瑯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多穆」本為藏語dong-mo,原意為「盛酥油的筒」,是藏民攪拌或盛酥油茶的器皿,也可盛奶及酒。
多穆壺早期多以木頭製成,後發展為金屬和瓷製,亦有貴族富人以稀有獸骨、象牙製成多穆壺。
早期的多穆壺造形簡練,流露遊牧民族的質樸風格。到了清朝,藏傳佛教受到皇室推崇,宮廷的冊封和法事需要大量精美的藏式法器和擺設配合,並供清帝贈賜高僧。在這些藏式法器中,多穆壺最受重視。
乾隆皇可說是清朝最推崇藏傳佛教的皇帝,也因此乾隆年間多穆壺的製造工藝和藝術價值達到極致。這些多穆壺不僅體現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的虔誠,也展現他對藏、蒙、滿、漢各族融合團結的重視。
「大清盛世」展中的這只多穆壺,正是乾隆年間的宮廷用器物。該壺以瓷燒造,外壁施以粉彩,內裡為淺綠色釉,內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