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中郵識值幾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1日19:16 中國集郵報
集郵界有一句名言:“惠人郵票,莫如惠人郵識。”郵壇泰斗、布衣集郵家、郵學家郭潤康老先生時常言此,並且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他注重集郵知識的解惑、授業、傳道,並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投入了許多時間,他不僅撰寫了高質量、有水平的專業性集郵研究文章,還寫出了大量深入淺出的普及集郵知識的文章。 郭老甘為人梯的高尚情操和實際行動,其核心就是“惠人以郵識”。
一個沒有郵識的郵人不是真正的集郵者,既不可能在集郵領域有所建樹,更不可能摘金奪銀、為國爭光。
科技是國家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而集郵領域的生產力是什麼? 什麼才是集郵領域的第一生產力? 集郵中有無生產力? 答案是:精湛、充實、豐富、厚重的郵識,就是集郵領域的第一生產力。 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郵中亦有黃金屋,這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集郵者必修的“郵識”二字。
談及此,中國早期著名集郵家薑治方先生的一件趣事可算是一個精彩的插曲和生動的詮釋。
薑治方先生曾任國民黨政府駐歐洲國家使館官員多年,歐洲國家幾乎都去過。 “跑過的中外郵票店,算起來總數當以百計,而從未見到大龍黃五分闊邊新票。凡有大龍票出售者,我必函購,習以為常。有一次,我照例向巴黎登廣告的某人去函,三日後得複,開封一看,喜從天降,竟然是我求之多年的一枚闊邊五分新票,背膠完好無缺,刷色光亮喜人。原主在信中按光齒索價,卻使我啞然失笑。他不知道,此票價目與光齒相差幾十倍之多。”(薑治方:《集郵和我的生活道路》)有無郵識的差別,這就立竿見影地體現了出來。 毫無疑問,慧眼識珠和有眼不識泰山肯定不是一個結果。 這正是:要問郵識值幾多,說值幾多值幾多!筆者回顧部分集郵經歷,同樣耐人尋味且有趣、好笑,甚至還有些揶揄、調侃的成分,其中一些精品郵品,如蔡倫“公元前”、多枚“普8甲”、“526號封”等,愈貴重者反而花費不多,緣何? 皆因在“不動聲色”之中淘得。 如按其本身價值,恐怕看著不錯,買著吃力。 我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給人一個點石成金的金手指,勝過贈與十塊金磚,惠郵識勝過惠郵票的簡單道理。 而所有這些,作為傳播郵識、常讀常新、朝夕相伴的郵人師友——《中國集郵報》功不可沒。 (高華)